2017年下半年病理学案例教学计划
案例教学
1、教学内容:消化系统疾病;教学老师:吴兴龙
2、教学方法介绍:提供教学案例,提出问题,启发式讨论,回答解决问题、教师总结
3、教学课件:见附件
4、教学安排:时间---2017.11.14 星期二,1、2节
班级---2016级:预防医学1班、口腔医学1班、临床药学1班
5、教学实施:
案例教学一:
(1)提供门脉性肝硬化病例一例(包括临床病史、症状、体征及镜下特征):
患者,男,52岁,因腹胀、食欲差入院,既往有慢性肝炎病史。近半年感消瘦、疲乏、消化不良。查体:营养不良,神志清,皮肤、眼结膜黄染,见皮肤出血点、肝掌和蜘蛛痣。腹膨隆,腹壁静脉曲张。实验室:白蛋白24g/L,球蛋白30g/L;HBSAg阳性。食管造影:食管下段V曲张。肝穿活检:正常肝小叶结构破坏,增生的纤维组织将肝组织分割包绕成大小不等的肝细胞结节,结节内肝细胞排列紊乱,可见肝细胞水变性和灶状肝细胞坏死,增生的纤维组织中见较多淋巴细胞等炎细胞浸润。
(2)提出问题:
① 该病例的病理诊断是什么?诊断依据是什么?
② 结合本病例,分析该病的临床表现与病理改变的关系。
(3)启发式讨论:启发式组织同学讨论。
(4)回答解决问题:
① 病理诊断:门脉性肝硬化。诊断依据:a. 皮肤、眼结膜黄染,皮肤出血点、肝掌和蜘蛛痣,腹膨隆,腹壁静脉曲张。b. 慢性肝炎病史。c. 实验室:白/球蛋白比例倒置24/30,HBSAg阳性。食管造影:食管下段V曲张。d. 肝穿活检:正常肝小叶结构破坏,假小叶形成,假小叶内肝细胞排列紊乱,可见肝细胞水变性和灶状肝细胞坏死。
② 皮肤、眼结膜黄染:是由于肝细胞坏死、肝内胆汁淤积,胆色素入血所致;皮肤出血点:因肝细胞大量破坏,肝脏合成凝血酶原、凝血因子和纤维蛋白原减少,此外脾肿大致脾功能亢进,血小板破坏过多也是其原因之一;肝掌和蜘蛛痣:由于肝功能不全,肝脏对雌激素的灭火作用减弱;腹膨隆:由于肝硬化时门脉高压,肝功能不全使白蛋白合成减少引起血浆胶体渗透压降低及对醛固酮、抗利尿激素灭火减少,钠水潴留,形成腹腔积液所致;腹壁静脉曲张和食管下段V曲张:门脉高压,侧支循环建立的结果;实验室检查:白/球蛋白比例倒置,是因肝硬化导致肝功能障碍,肝脏合成白蛋白减少所致。
(5)教师总结:此病例为门脉性肝硬化病例,主要学习门脉性肝硬化的大体、镜下病理学特点及门脉高压症、肝功能障碍的临床病理联系。
案例教学二:
(1)提供胃溃疡型高分化腺癌案例一例(包括临床病史、症状、体征、胃镜检查及镜下特征):
患者,男,46岁,上腹部持续性疼痛伴体重下降2个月,柏油样便3天。查体:上腹部包块伴压痛。钡餐:胃窦部胃壁僵硬,胃小弯见一长约5cm的龛影。胃镜:胃窦小弯见一约5.5cm×3.5cm的溃疡性肿物,边缘隆起,底部组织坏死,可见出血。活检病理:管状腺癌。术后病理:胃大部切除标本,胃窦小弯侧见一溃疡性肿物,边缘呈不规则隆起,底部有出血坏死。镜下:癌细胞排列呈腺管样结构,腺体大小不等,形态不一,细胞明显异型,核大、深染,核分裂象易见,癌组织侵达浆膜,小弯侧淋巴结可见癌转移。
(2)提出问题:
① 本病例的病理诊断是什么?
② 早期胃癌的大体类型?
③ 该病与胃消化性溃疡肉眼如何鉴别?
(3)启发式讨论:启发式组织同学讨论。
(4)回答解决问题:
① 病理诊断:(胃窦)溃疡型高分化腺癌伴小弯侧淋巴结转移。
② 早期胃癌的大体类型有:隆起型(Ⅰ型):病变略隆起于粘膜表面或呈息肉状,可有蒂或无蒂。表浅型(Ⅱ型):病变局部黏膜呈扁平状,较平坦,进一步分为表浅隆起型(Ⅱa型)、表浅平坦型(Ⅱb型)和表浅凹陷型(Ⅱc型)。凹陷型(Ⅲ型):病变有明显凹陷或浅表溃疡,此型最多见。
③ 该病与胃消化性溃疡肉眼鉴别要点主要包括外观、溃疡大小、深度、溃疡底部改变、溃疡边缘及溃疡周边黏膜情况等。
特征 良性溃疡(胃溃疡) 恶性溃疡(溃疡型胃癌)
外形 圆形或椭圆形 不规则,皿状或火山口状
大小 直径一般<2cm 直径常>2cm
深度 较深(深达肌层) 较浅(底有时高出胃粘膜)
边缘 整齐、不隆起 不整齐、隆起
底部 平坦、清洁 凹凸不平、出血、坏死
周围粘膜 皱壁向溃疡集中 皱壁中断或增粗呈结节状
(5)教师总结:此病例为胃高分化腺癌病例,主要学习胃癌的病理变化、早期胃癌的的概念及肉眼分型、良性胃溃疡与恶性胃溃疡的肉眼鉴别。
6、教学评价:良好
7、效果总结:良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