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 历史沿革
儿科教研室随1947年大连医学院的建立而建立,后来随学院于1969年南迁到遵义,到目前为止儿科教研室已经了近60年的艰苦创业和发展。其发展经历大体可以分为三个阶段:
第一个阶段(1969-1984年)
南迁初期,虽然教学条件差,但仍有夏经教授、赵松桥教授等在全国儿科界有名的教授,师资力量较强,儿科学在全国均有较大的影响。当时教师从严治教,儿科学教学取得了很好的效果,在1983年和1984年全国医药院校毕业生统考中取得了优异成绩。在瑞氏综合征的研究方面,处于全国领先水平,夏经教授于1983年获得贵州省科技进步三等奖,并参加了卫生部统编教材儿科学中瑞氏综合征等小儿神经系统疾病的编写。
第二阶段(1984-1999年)
由于1983年遵义医学院大量人员回迁大连,儿科教研室绝大部分教师调回大连,儿科师资力量受到重大影响,儿科教研室处于非常艰难时期,当时儿科教研室主任带领下,儿科全体教师,克服困难,不断学习、总结提高,同时在困难中发展和进步,通过以科室培养为主,采取外出进修,攻读硕士、博士,经过二十余年不断努力,儿科教研室在教学、医疗、科研方面取得了较大的进步。本课程完成了教学过程的规范化基础建设,即规范了儿科学课程的教学内容、教案、习题及考试方式等,为儿科学课程的发展奠定了良好的基础。1993年,在临床教学检查中儿科诊疗实践考核中,我教研室夺得第一名的好成绩,荣获“优秀教研室”的称号,在其后每年的临床教学检查中均取得了优异成绩,教学方法受到学生的好评。
第三阶段(1999年至今)
经过几十年的发展,教研室于2001年取得了儿科学硕士点授权资格,儿科的教学进入了新的发展阶段,建立了一支较高素质的教师队伍。现教研室有65名教师,其高级职称的教师有17人,具有研究生及以上学历的教师28人,其中博士4人,彻底转变了先前教师人数少且职称低的情况,为儿科教研室今后更大的发展奠定了较好的基础。
经过不断努力,教研室规范了儿科学课程建设,制定了教学大纲、见习大纲、实习大纲;完善集体备课、试讲制度、评教、反馈,考试管理,规范教学内容、教案、习题及考试方式等。对教学内容进行课程内与课程外的不断整合和优化,做到重点精讲。在教学中贯彻学院“坚持弘杨长征精神,重视实践教学,为基层培养合格的应用型人才”的办学宗旨。在课程选择上对本地区的常见病种重点讲述,为今后服务基层打下好的基础。注重学生“三基三严”的培训,实习期间对学生的实际操作动手能力和临床思维能力的培养,使学生毕业后到基层服务时能较快独立处理病人。
儿科学2007年获遵义医学院精品课程。近年来多名教师获院级、校级优秀教师、师德标兵等称号,在遵义医学院授课比赛中,儿科教研室积极选派教师参赛,获得一等奖、三等奖等荣誉。教材选用上有规范的程序和论证,目前选用卫生部统编材《儿科学》第八版,此教材全国大多数医药院校均选用该教材。谈漪教授等参加了全国12所医药院校协编教材《儿科学》第一版和第二版的编写。同时教研室多名教师参加了实习医师手册儿科部分的编写,曹云涛教授参编了《乡镇卫生院卫技人员临床培训指导手册(儿科部分)》,束晓梅教授参编了《中医美容学》和《儿科学(案例式教材)》。实践教学建设初见成效。教学方法的改进和多媒体教学设施和网络资源的利用,拓展了教学空间,教学效果明显提高。
二、教研室现状
1、师资
教研室目前拥有教师65人,是一支年轻力壮的队伍。本课程中,高级职称教师17人,在全体教师中所占的比例为26.2%了,具有研究生及以上学历的教师28人,所占比例为43.1%。35岁以下教师35人,所占全体教师的比例为53.8%,35-50岁之间教师24人,所占全体教师的比例为36.9%,>50岁教师6人,所占全体教师的比例为9.2%。外校毕业生14人,占21.5%,较既往5年比例有很大提高。从以上比例可以看出,教师年龄结构较合理,形成梯队。
2、教学
我教研室主要承担遵义医学院本科各专业的儿科学教学任务。每年承担医学本科、成教专升本、专科等不同层次的课堂教学、见习和实习任务。每年完成课堂教学(大课)500~600学时,以及相应儿科见习880学时;每年接收实习生300余人。
教学方法上采取启发式教学为主,所有大课内容都采用多媒体教学,减少板书时间,让教师有更多的时间对教学内容进行讲解,使学生便于理解授课内容,起到较好的教学效果。学生实习期间坚持以培养学生的动手能力和临床思维能力为重点,将所学理论知识和临床实践结合起来,每周坚持一次小讲座和典型病例讨论,让学生在实习期间见到更多的病种。
按教育部和学院要求完善各项教学规章制度,坚持集体备课、试讲制度、听课、评教评学。注重青年教师的培养。年轻教师上大课前老教师帮助其备课,组织进行试讲,所有高年资教师均参加听课,并给予教学方法和技巧的指导,让更多的相对年轻教师走上大课讲台,逐步培养教师教学技巧,不断提高教学质量。坚持教研室主任和其他教师相互听大课,课后评述其讲课时的优点和不足,以便共同提高讲课水平。
3、科研与教研
教研室的科研与教学并肩齐飞,互补互益。科研推动了教学,教学促进了科研。儿内科及新生儿科现有硕士生导师4名,已培养毕业硕士研究生43名,目前在读硕士研究生共17名,先后承担科研项目级别有国家自然科学基金、贵州省省长基金课题、科技厅基金课题、卫生厅课题及院基金课题,科研经费150余万元,发表科研论文200余篇,重要学术期刊70余篇,曾获贵州省科技进步、遵义市科技奖等奖项。科研成果为教学增添了新的内容和活力,教学中遇到的难点又加深了对科研的要求。日前,教研室加强教学研究,成立了教研课题4项,撰写教学论文热情也得到空前提高。
4、医疗
儿科教研室下属儿一科病房、儿二科病房、新生儿科病房 、儿科门诊、儿科急诊、儿童神经电生理实验室,儿童脑瘫康复治疗中心,其中小儿神经专业、新生儿专业在省内享有较高的学术地位和影响力,是黔北地区儿科医疗、教学、科研的中心,在贵州全省具有较高的知名度。2014年5月正式成立贵州省儿童医院,下属病区中儿内一科、儿内二科及新生儿科现有床位共计195张,每年收治患者超过10000人次,先后获得全国卫生系统先进集体、全国医德标兵等荣誉称号,是集医疗、教学、科研于一体的重要临床教研部门。
5、管理
管理上,教研室实行教研室主任领导下的分工负责制。主任全面负责教务、科研及师资培养工作。副主任负责理论教学及临床实习和见习工作,负责编制教学进程,安排教学任务,编制课程表,审定教学方案;安排实习、见习,并监督其完成情况。秘书负责各类文件、档案、资料管理,教学信息处理等工作;负责组织考试工作的命题、监考、阅卷、登分及考试分析、成绩登记、整理、汇总;协助教研室主任完成理论教学及临床实习、见习工作。
三、未来展望
在未来五年中将根据高等教育的改革和发展,切实做到以科研为先导,以优化教育教学为重点,以建立有利于推进素质教育的教学体系和教师评估机制为向导,以提高教师素质、优化教师队伍为关键,大力提高学生全面素质为根本目的,改善教学环境,优化师资队伍,促进教学工作的不断发展。
通过3~5年,进一步解决教师人员少,工作压力大,教师超负荷工作等情况,使教学和医疗工作能更好开展。3~5年后硕士以上学历占教师比例达60~70%,积极引进外校优秀毕业生,学缘结构得到一定程度改善。重点培养学科带头人:通过以束小梅博士、曹云涛教授为主高素质人才的进一步培养,使儿科教研室在教学、医疗和科研方面在省内或国内具有一定的影响力。通过教学实践,培养出3~4名优秀骨干教师。
教研室成绩的取得,是老中青三代教师多年共同艰苦奋斗的结果,是辛勤劳动的结晶,同时教学任务任重而道远,为了我国医学事业的后继人才青出于蓝更胜于蓝,大家将继续努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