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供五年制本科临床医学、医学影像学等专业使用)
І 前言
精神病学是临床医学的一个分支,是研究精神疾病的病因,病理,临床特征,治疗和预防的一门学科,它与其他临床学科有着广泛的联系,因此,作为临床学科的医师都必须具备一定的精神医学知识,以生物-心理-社会医学模式为指导,适应“5+3”为主题的院校教育、毕业后教育人才培养体系,求和教学时数,以全国高等学校临床医学专业教材评审委员会五年制临床医学专业第八轮卫生部规划教材主编人会议精神,以及教育部、卫生部《实施卓越医师教育培养计划》的意见,编写第七版《精神病学》,使学生通过本科目的学习了解生物,心理,社会等各种因素对精神活动的影响,能初步诊治常见的精神疾病,并了解心理治疗的基本知识。讲课内容以临床各科在日常工作中可能经常遇到的与精神科有关的问题为主,并讲授精神科常见的精神疾病的临床表现. 诊断和治疗等。因本院附院无精神病门诊和病房,因此精神医学教学只能以课堂教学为主,辅以精神医学常见症状电视录像。
本大纲适用于五年制本科临床医学、临床医学(农村订单定向医学生)、医学影像学、临床医学(医学美容)、法医学、麻醉学使用。现将大纲使用中有关问题说明如下:
一 为了使教师和学生更好地掌握教材,大纲每一章节均由教学目的、教学要求和教学内容三部分组成。教学目的注明教学目标,教学要求分掌握、熟悉和了解三个级别,教学内容与教学要求级别相对应,并统一标示(核心内容即知识点以下划实线,重点内容以下划虚线,一般内容不标示)便于学生重点学习。
二 教师在保证大纲核心内容的前提下,可根据不同教学手段,讲授重点内容和介绍一般内容,有的内容可留给学生自学。
三 总教学参考学时为20学时, 均为理论课。
四 教材:《精神病学》,人民卫生出版社,郝伟、于欣,7版,2013年3月。
П 正文
绪论及视频录像
一 教学目的
熟知精神病学的概念,了解与各学科的关系和在临床学科中的地位。
二 教学要求
(一)了解精神病学的概念。
(二)熟悉病因及分类。
(三)掌握精神病学的症状学。
三 教学内容
(一)精神病学的概念和任务。
(二)精神病学的发展概况。
(三)精神疾病的病因。
(四)脑与精神活动,精神障碍病因学的思考,精神病学展望。
精神障碍的症状学
一 教学目的
认识常见精神病学的基本概念。
二 教学要求
(一)了解各类精神疾病的分类。
(二)掌握常见精神病学的基本概念。
三 教学内容
(一)感知觉障碍:感觉障碍;知觉障碍:错觉、幻觉。
1 根据所涉及的感觉器官,幻觉分为:幻听、幻视、幻嗅、幻味、幻触等基本概念。
2 根据体验的来源,幻觉可分为:真性幻觉或假性幻觉。
3 根据产生的条件,幻觉可分为:功能性幻觉、反射性幻觉、入睡性幻觉、心因性幻觉。
(二)思维障碍:
1 思维形式障碍:思维奔逸、思维迟缓、思维贫乏、思维散漫、思维不连贯、病理性赘述、思维中断、强迫思维、思维插入、思维化声、语词新作、象征性思维等。
2 思维内容障碍:妄想(被害妄想、关系妄想、疑病妄想、钟情妄想、物理影响妄想、夸大妄想等)
3 超价观念
(三)注意障碍:注意增强、注意涣散、注意减退、注意转移等。
(四)记忆障碍:记忆增强、记忆减退、遗忘、错构、虚构。
(五)智能障碍:精神发育迟滞和痴呆。
(六)定向力障碍:
(七)情感障碍:情感高涨、情感低落、焦虑和恐惧、情感不稳、情感淡漠、易激惹、情感倒错、情感矛盾。
(八)意志障碍:意志增强、意志减退、意志缺乏和矛盾意向。
(九)动作行为障碍:精神运动性兴奋,精神运动性抑制(木僵,蜡样屈曲,缄默症,违拗症)等。
(十)意识障碍:嗜睡、混浊、昏睡、昏迷等。
(十一)自知力障碍。
精神活性物质所致的精神障碍
一 教学目的
熟知精神活性物质所致的精熟神障碍临床表现及处理原则。
二 教学要求
(一)了解精神活性物质的基本概念及分类。
(二)熟悉治疗原则。
(三)掌握精神活性物质所致精神障碍的临床表现。
三 教学内容
(一)讲解精神活性物质、依赖、戒断等基本概念。
(二)介绍精神活性物质滥用病因及分类。
(三)阿片类药物、酒精戒断表现及处理。
(四)苯丙胺类药物、大麻等相关障碍的诊断与处理。
(五)一般介绍防止复吸、社会干预的手段。
器质性精神障碍
一 教学目的
熟知各类脑部疾病或躯体疾病引起的精神障碍的临床表现诊断与鉴别诊断。
二 教学要求
(一)了解各类脑部疾病或躯体疾病所致的精神障碍病因。
(二)熟悉此类疾病的治疗原则。
(三)掌握各类疾病的临床表现和鉴别诊断。
三 教学内容
(一) 阿尔茨海默病:(Alzheimer`s disease, AD)
1 病因和发病机制:神经病理、神经化学、分子遗传学。
2 临床表现:可分两方面:即认知功能减退症状和非认知性精神症状。根据疾病的发展和严重程度,可分为轻度,中度和重度。
3 诊断和鉴别诊断:先根据临床表现做出痴呆的诊断,然后进行综合分析 (可用心理量表进行测试分析)。排除其他原因引起的痴呆,才能诊断AD。
应注意与血管性、VitB缺乏、帕金森病引起的痴呆鉴别。
4 治疗:药物治疗较多,但疗效均不确切。如多奈派齐、利斯的明、美金刚多。
(二)血管性痴呆(vascular dementia,VD) 概念:是脑血管病变导致的痴呆。
1 临床表现:记忆减退、人格改变、社会功能受损等。
2 预防和治疗:首先控制血压和其他高危因素(高血脂、糖尿病、吸烟、酗酒等)。目前还没有特效药物治疗AD。
(三)颅脑外伤所致的精神障碍:概念:为外伤所致。
1 临床表现:
(1)急性精神障碍:意识障碍、脑外伤后遗忘。
(2)慢性精神障碍:智能障碍、人格改变、脑外伤后精神病性症状、脑震荡后综合征。
2 治疗:急性阶段的治疗主要由神经外科处理。危险期过后,应积极治疗精神症状。
(四)颅内感染所致精神障碍:
1 病毒性脑炎:由病毒直接感染所致,可分为:流行性脑炎和散发性脑炎,其中以单纯疱疹病毒性脑炎最为常见。
2 脑膜炎:由脑膜炎双球菌和结核杆菌引起常见的有:化脓性脑膜炎和结核性脑膜炎。
3 脑脓肿:主要由葡萄球菌、链球菌、肺炎双球菌或大肠埃希菌等引起。典型症状:头痛、呕吐和谵妄。治疗以抗生素控制感染,消除颅内高压,治疗原发病灶为主。
(五)颅内肿瘤所致精神障碍:颅内肿瘤损害正常组织、压迫邻近组织或造成颅高压,出现神经精神症状。
1 临床表现:
(1)精神症状(智能障碍、幻觉等)
(2)局限性症状 精神症状的表现与颅内肿瘤置有关。如额叶肿瘤、颞叶肿瘤、顶叶肿瘤、枕叶肿瘤等。
2 诊断和治疗:病史、体格检查、辅助检查 CI、MRI、 EEG 、有助于诊断。确诊颅内肿瘤的患者及时转如神经外科手术治疗。
(六)梅毒所致精神障碍:神经梅毒可分为:无症状型、脑膜炎型、血管型、脑实质型。麻痹性痴呆、脊髓痨属于脑实质型;治疗均选择青霉素或其他抗生素。
(七)癫痫性精神障碍:
1 临床表现:
(1)发作前精神障碍:有先兆和前驱症状。
(2)发作时精神障碍:自动症、神游症、朦胧状态。
(3)发作后精神障碍
(4)发作间精神障碍:人格改变常见。
2 诊断和治疗:病史、脑电图检查对诊断很关键。治疗原则:尽可能单一用药,遵医嘱服药,定期血药浓度监测。
(八)HIV感染所致精神障碍:表现为HIV脑病:HIV痴呆(轻、中、重),谵妄,其他。临床上使用抗反转录病毒药物(如齐多夫定)及其他辅助药物治疗。
(九)躯体疾病所致精神障碍:是有脑以外的躯体疾病所致,如躯体感染、内脏器官疾病、内分泌障碍、营养代谢疾病等,引起脑功能紊乱而产生的精神障碍。
1 躯体感染所致精神障碍:流行性感冒、肺炎、感染性心内膜炎。
2 内分泌障碍伴发的精神障碍
(1)肾上腺功能异常:库欣综合征、肾上腺皮质功能减退症。
(2)甲状腺功能异常:甲状腺功能亢进、甲状腺功能减退症。
(3)甲状旁腺功能异常:甲状旁腺功能亢进症、甲状旁腺功能减退症。
(4)嗜铬细胞瘤。
(5)糖尿病伴发神经障碍。
3 结缔组织疾病伴发的精神障碍
(1)类风湿性关节炎。
(2)系统性红斑狼疮。
4 内脏器官疾病伴发的精神障碍
(1)呼吸系统:慢性阻塞性肺疾病、肺性脑病、肺栓塞。
(2)循环系统:冠心病、心律失常。
(3)消化系统:肝豆状核变性、肝性脑病、胰腺疾病所致精神障碍。
(4)肾性疾病:慢性肾衰竭、透析所致精神障碍。
精神分裂症
一 教学目的
熟知精神分裂症的临床表现、诊断、鉴别诊断、预防及治疗原则。
二 教学要求
(一)了解精神分裂症概念及病因。
(二)熟悉精神分裂症与各类疾病的诊断及鉴别诊断。
(三)掌握临床表现和诊断标准及处理原则。
三 教学内容
(一)病因:遗传、神经发育、神经生化、社会心理因素。
(二)临床表现:前驱期症状,显症期症状(阳性症状、阴性症状、焦虑、抑郁症状、激越症状、定向、记忆和智能、自知力)。
(三)临床分型:偏执型、紧张型、青春型、单纯型、未分化型、残留型、精神分裂症后抑郁。
(四)诊断:
1 精神分裂症诊断中必须考虑的因素:起病、前驱期症状、显症期症状。
2 诊断标准:症状特点、病程特点、其他特点。
3 鉴别诊断:
(1)脑器质性、躯体疾病所致精神障碍 :脑炎、脑肿瘤等。
(2)心境障碍:躁狂症、紧张性木僵。
(3)妄想性障碍。
(五)病程与预后:
(六)治疗与康复:
1 药物治疗:经典药物、非经典药物。
2 心理治疗。
3 心理与社会康复。
心境障碍
一 教学目的
熟知心境障碍的临床表现诊断要点及治疗原则。
二 教学要求
(一)了解心境障碍病因发病机制。
(二)熟悉心境障碍的诊断要点。
(三)掌握心境障碍的临床表现及治疗原则。
三 教学内容
(一)病因发病机制:遗传,神经生化的改变,神经内分泌功能异常,脑电生理变化,神经影像改变,心理社会因素。
(二)临床表现:燥狂发作,抑郁发作,混合发作。
(三)抑郁障碍、双相障碍、持续性心境障碍。
(四)诊断要点:临床诊断特征,病程特点。
(五)鉴别诊断:继发性心境障碍,精神分裂症。
(六)治疗与预防:
1 常用的心境稳定剂:碳酸锂,抗癫痫药,丙戊酸盐,卡马西平。
2 选择性5-HT再摄取抑制剂:氟西汀,帕罗西汀,西酞普兰。
3 三环类及四环类抗抑郁药:米帕明,氯米帕明,阿米替林。
4 脑深部电刺激。
5 心理治疗。
6 重复经颅磁刺激治疗
7 电抽搐治疗或改良电抽搐治疗。
应激相关障碍
一 教学目的
熟知应激相关障碍的概念及包括内容。
二 教学要求
(一)了解应激障碍的概念,病因及病理机制。
(二)熟悉应激的诊断标准及鉴别诊断及处理原则。
(三)掌握各类应激的临床表现。
三 教学内容
(一)应激障碍包括:急性应急障碍、创伤后应急障碍、适应障碍。
(二)各种应激的临床表现。
(三) 各种应激障碍断及鉴别诊断。
(四) 治疗与预后:
急性应急障碍:首选心理治疗;创伤后应急障碍:心理治疗和药物治疗;适应障碍:心理治疗为主。
神经症性障碍
一 教学目的
熟知神经症性障碍各种类型的基本概念、临床表现、诊断、鉴别诊断及治疗原则。
二 教学要求
(一)了解神经症性障碍各型的特点。
(二)熟悉鉴别诊断及治疗原则。
(三)掌握各类神经症性障碍的临床表现及诊断标准。
三 教学内容
(一) 神经症性障碍包括:惊恐障碍、恐惧症、广泛性焦虑障碍、强迫障碍、神经衰弱,各型的基本概念,病因和发病机制。
(二)介绍各种神经症性障碍临床表现。
(三)诊断标准。
(四)鉴别诊断:躯体疾病导致的惊恐、正常人惊恐、精神分裂症、躯体疾病所致的焦虑、药物性焦虑、抑郁障碍。
(五)治疗:心理治疗、药物治疗。
分离(转化)性障碍
一 教学目的
熟知分离(转化)性障碍的基本概念、临床表现、诊断、鉴别诊断及治疗原则。
二 教学要求
(一)了解分离(转化)性障碍的临床表现。
(二)熟悉鉴别诊断及治疗原则。
(三)掌握分离(转化)性障碍的临床表现及诊断标准。
三 教学内容
(一) 临床表现:
1 分离(转化)性障碍
(1)分离性遗忘
(2)分离性漫游
(3)分离性木僵
(4)出神与附体
(5)分离性运动和感觉障碍:分离性运动障碍、分离性抽搐、分离性感觉障碍。
2 分离(转化)性障碍的其他形式
(1)多重人格障碍
(2)Ganser综合征
(3)情感爆发
(二)诊断及鉴别诊断:
(三)鉴别诊断:癫痫、急性应急反应、诈病、躯体疾病、精神分裂症。
(四)治疗:心理治疗、药物治疗。
儿童少年期精神障碍
一 教学目的
熟知儿童少年期精神障碍各种类型的临床表现和治疗原则。
二 教学要求
(一)了解各种类型的病因。
(二)熟悉预防与治疗。
(三)掌握临床表现。
三 教学内容
(一)精神发育迟滞
1 病因: 遗传因素,围产期有害因素(感染、药物、毒物、妊娠期疾病和并发症等),出生后不良因素。
2 临床表现:主要表现为不同程度的智力低下和社会适应困难.WHO根据智商(IQ)分四等级:
轻度:智商在50-69之间,成年后可达到9-12岁的心理年龄, 在全部心理发育迟滞中占85%。
中度: 智商在35-49之间,成年后达到6-9岁的心理年龄,在全部心理发育迟滞中占10%。
重度: 智商在20-34之间,成年后达到3-6岁的心理年龄,在全部心理发育迟滞中占3%-4%。
极重度: 智商在20以下,成年后可达到3岁以下的心理年龄,在全部心理发育迟滞中占1%-2%。
3 诊断:病史,精神检查和躯体检查,韦氏智力量表评估智商,智商低于70,即可诊断精神发育迟滞。
4 鉴别诊断:暂时性发育迟滞,精神分裂症,儿童孤独症,特定性发育障碍。
5 治疗:治疗原则:以教育和康复训练为主,辅以心理治疗,仅少数需要药物对伴随的精神症状进行对症治疗。
6 教育和康复训练:由学校教师、家长、康复训练师和临床心理治疗师相互配合进行。
7 心理治疗。
8 药物治疗:病因治疗、对症治疗;根据不同的精神症状选用不同的药物治疗:氟哌啶醇、利培酮、奋乃静等。
(二) 心理发育障碍
1 基本概念,病因(遗传、围生期因素、感染及免疫系统异常、神经内分泌和神经递质)。
2 临床表现:社会交往障碍、言语交流障碍、兴趣范围狭窄、动作行为刻板、智能障碍、精神神经症状。
3 诊断标准。
4 鉴别诊断:精神发育迟滞、精神分裂症、Asperger综合征。
5 干预和治疗:康复训练和教育,心理治疗,药物治疗:利培酮、哌甲酯、丙戊酸、奥卡西平等。
(三) 儿童少年期行为和情绪障碍:注意缺陷与多动障碍,品行障碍,抽动障碍,儿童少年期情绪障碍。
1 各型的基本概念:病因。
2 各型的临床表现。
3 病程和预后。
4 诊断及鉴别诊断。
5 治疗。
Ⅲ 教学组织与方法
一 实施机构:由第一临床学院、神经精神病学教研室执行。
二 组织内容:教案讲义审核、集体教学备课、教学方法研究、教学手段应用。
三 教学方法
(一)理论教学:采用启发式、讨论式、交换式课堂教学方式,辅助现代教育技术和传统教学手段。核心内容以讲授为主,重点内容以介绍为主,一般内容以自学为主。
(二)辅导形式:辅导讲义,课堂答疑等。
四 考核办法:考试采用闭卷笔试闭卷考试+平时成绩(考勤)。教学测量:精神病学考试40分,神经病学考试60分。
Ⅳ 教学时数分配表
讲课内容 |
教学手段 |
时数 |
实验内容 |
时数 |
类型 |
|
|
绪论及常见症状的电视录像 |
CAI |
2 |
|
|
|
|
症状学 |
CAI |
4 |
|
|
|
|
器质性精神障碍 |
CAI |
6 |
|
|
|
|
精神活性物质所致精神障碍 |
CAI |
2 |
|
|
|
|
精神分裂症 |
CAI |
2 |
|
|
|
|
神经症性障碍、分离性(转化)障碍 |
CAI |
4 |
|
|
|
|
合 计 |
|
24 |
|
|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