课堂教学是传授知识的重要途径,其质量的好坏举足轻重,直接影响基础理论、基本知识及基本概念的理解和掌握,是教学的关键环节。为此,对课前准备、讲课、答辨等提出下列要求。
1、课前准备
(1)编排课程表及确定授课教师,根据教务处下达的教学任务书,教研室根据教学大纲要求编排课程表及确定授课教师。
(2)认真研究教学大纲:由教研室主任与授课教师统一研究本门课程的要求,抓住重点,明确难点,并根据以往经验提出改进办法。积极采用一些现代化的辅助教学手段(如图表、幻灯、投影或 VCD 、电视、录相等)以增强教学效果。
(3)选编教材,教材选用由教研室讨论确定并上报教务处。如确需自编教材、讲义或补充教材,应遵照统一的教学大纲要求和上级关于编写教材的规定,组织学术水平较高、教学经验丰富的教师编写;经集体讨论、补充修改后报教务处审批,并提前一个月交付印刷,保证教材在课前发给学生。
(4)教学器材准备:为保证教学质量的提高,应尽可能采用各种教具及现代化的教学手段(特别是电化教学)。教研室提前向设备处提出添置计划,由学院设备科及时准备供用。
(5)编写教案、讲稿及备课,根据教学大纲要求,在精读教材基础上,由授课老师编写教案,教案必须体现教学计划、大纲及教学法的要求;其内容应包括:授课题目的要求、内容提要、时间、教学方法、参考资料、教具以及课后思考题、作业等。教案编写后应在教学小组或集体备课会上讨论通过。教研室主任应经常对教案,尤其是对初任授课教师的教案进行检查、指导。
精心组织讲稿:授课教师应根据教案及大纲要求精心编写讲稿,作为教师授课和学生学习的依据。讲稿必须突出重点、层次清楚、便于思索、记忆及对本课程的完整掌握。讲稿特别是初任教师的讲稿须经教研室或科室集体讨论同意方能进行教学。
备课:是教学过程的重要环节之一,是保证授课质量的重要条件。在个人备课深透、熟练的基础上进行集体备课,共同研究讨论教学中存在的重要问题、主要教学内容及方法;解决疑难问题,集思广益,交流经验。
对于初任授课教师,由教研室主任或指定有经验的教师负责指导。在授课前须进行试讲,经评定达到基本要求后方能进行授课。
(6)了解学生情况:上课前通过辅导员或学生干部了解学生的课堂纪律,学习方法,接受能力,学生希望和要求,做好充分准备。
2、授课要求
(1)教态庄重、着装整洁。
(2)授课时使用语言应准确、简洁、扼要、必须用普通话。
(3)逻辑性强:授课时由浅入深、循序渐进、一环扣一环使学生思维与授课同步,切忌条理不清、颠三倒四及信口开河。
(4)重点突出、难点讲透,做到主次分明,详略得当。
(5)讲授少而精,便于记忆及掌握。
(6)板书清晰,提纲挈领,切忌潦草、错别字及非正规书写。
(7)合理使用教具,加强教学的直观性及归纳性,使学生印象深刻,提高教学效果。
(8)提高讲授艺术:贴切的比喻,恰当的举例、即兴画图及幽默语言的合理应用等,有助提高学生听课兴趣,改善教学效果。
(9)积极采用多媒体课件授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