神经精神病学简介
神经精神疾病是一大类以神经系统结构和功能障碍为特征的疾病。它不仅包括脑、脊髓、周围神经、肌肉等器质性损害性疾病,如脑血管疾病、中枢神经系统感染、神经免疫疾病、脑脊髓外伤、脑及脊髓肿瘤、神经变性疾病、神经遗传病、发育障碍、营养代谢障碍、中毒等,而且还包括无明确器质性损害而以精神行为异常为突出表现高级神经功能障碍性疾病,如精神分裂症、情感障碍、人格障碍、神经症等精神疾病。神经精神病学就是研究这些疾病的病因、发病机制、流行病学特征、诊断、治疗康复及预防的一门临床学科。
神经精神疾病在人类疾病谱中占有重要地位。ICD-10列入的神经精神疾病达一千多个,这些疾病有些属常见病、多发病,如精神分裂症、抑郁症、双向情感障碍、脑血管疾病、癫痫、帕金森病、痴呆、颅脑外伤、脑肿瘤等,这些疾病致残率、病死率很高,对人类健康危害很大,在引起人类死亡原因四大疾病(心血管病、肿瘤、脑血管病、神经变性疾病)中神经系统疾病就有两个,肿瘤疾病中还有2%~5%为神经系统肿瘤。此外神经系统疾病中罕见病也比较多,人类罕见病有大半属神经系统疾病,这些疾病目前大多无有效治疗手段。随着人口的老龄化和工作生活压力的增大,管脑血管疾病已成为危及人类健康的三大疾病之一,痴呆造成巨大的社会家庭负担,抑郁症、焦虑症等神经精神疾病的患病率和发病率呈递增趋势,已成为我国疾病经济负担中排在首位的一大类疾病。
《神经精神病学》课程的定位是一门重要的临床二级学科课程,并要争取达到一级教学水平,即“二级学科,争创一流”。在指导思想上强调基础知识,如神经系统定位诊断教学学时约占总学时的三分之一;突出重点内容,如脑血管病、周围神经病、肌肉疾病和癫痫等常见病等内容重点授课;理论与临床结合,强调临床见习和实习时在巩固重点疾病的同时,开阔眼界,更多地了解神经精神系统疾病。
神经精神病学课程,由第一临床学院神经精神病学教研室开展。理论课50学时(神经病学30学时+精神病学20学时),采用神经精神病学录象、多媒体课件、辅以板书等方法课堂讲授,结合PBL、CBL等多种教学手段,提高教学质量。见习20学时,让学生来到病房,由科室老师带教,观摩学习实际病例。通过教学使学生掌握神经精神病学的基础理论知识,并能理论联系实际,掌握神经精神病学常见病、多发病的病因,发病机制,病后的发展规律,及治疗预后原则,为培养学生独立分析解决问题的能力,在临床上处理常见神经精神疾病打下坚实的基础。
教研室组织了老中青结合、有丰富教学经验的教师从事教学工作。徐平、余昌胤、张骏、徐忠祥、王长明、祝红、于娜等教授长期担任一线教学工作,将他们丰富的专业知识传授给学生,徐祖才、刘海军、姚本海等中青年教师是年富力强的科室骨干,思维活跃,热心于教学工作,业已形成了一支可持续发展的和稳定的教师队伍,教研室的其他教师在学生的临床见习和实习教学中也投入了极大的热情,使得神经教研室的工作连贯有序,除了使学生巩固在课堂上学到的理论知识外,还认识到许多课本上见不到和少见、罕见的疾病,极大开阔了学生的视野。


教研室有齐全的教学条件,现有神经内科2个病区、脑血管病区、心身疾病区等,病床数100余张。有包括组建了脑电图室(含长程视频脑电图);肌电诱发室、颅脑血管超声室,等多个辅助检查室,能保障教学工作的顺利完成。
同时我们有先进的教学理念,神经精神病学教研室先后承担了9项临床学院教学课题,2项遵义医学院教改课题,2017年神经精神病学、神经系统(整合课程)获遵义医学院优质课程、获贵州省研究生教学成果奖三等奖。在以后的教学工作中,教研室的教师们将会不断改进教学方式、提高教学治疗积极高校的完成各项教学工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