旧教学大纲

当前位置: 首页>>病理学教研室>>旧教学大纲>>正文

《病理学》理论教学大纲
2018-04-26 16:58   审核人:   (点击: )

 

Ⅰ 前言

病理学是研究疾病的基础理论学科。它的任务是研究疾病的病因、发病机制和患病机体在疾病的发生、发展过程中所发生的功能、代谢和形态结构的变化,从而阐明疾病的本质,为防治疾病提供科学依据。病理学是以解剖学、组织学、生理学、生物化学、微生物及免疫学为基础,但其自身则是临床学科的直接基础,通过病理变化,联系临床表现等,为诊断、防治疾病提供理论基础。临床医学还借助于病理学的研究方法,如活体组织检查,尸体解剖等,对疾病进行诊断或深入研究,以提高临床诊疗水平。病理学在医学中是基础医学与临床医学之间的桥梁学科。

本大纲适用于五年制本科口腔医学、预防医学、临床药学使用。现将大纲使用中有关问题说明如下:

 为了使教师和学生更好地掌握教材,大纲每一章节均由教学目的、教学要求和教学内容三部分组成。教学目的注明教学目标,教学要求分掌握、熟悉和了解三个级别,教学内容与教学要求级别对应。并统一标示(核心内容即知识点以下划实线,重点内容以下划虚线,一般内容不标示)便于学生重点学习。

 教师在保证大纲核心内容的前提下,可根据不同教学手段,讲授重点内容和介绍一般内容。

 总教学参考学时56学时,理论与实验学时之比2.5:1。即理论课40学时,实验16学时。

 教材:病理学》,人民卫生出版社李玉林,8 2013年3月。

                        II   正文

 教学目的

认识病理学的内容和任务,病理学在医学中的地位、研究方法和病理学的发展。

 教学要求

() 了解病理学的内容和任务,病理学在医学中的地位。

() 熟悉病理学的研究方法和病理学的发展。

 教学内容

(一)病理学的内容和任务,病理学在医学中的地位。

(二)病理学的研究方法和病理学的发展。

 

      第一章  细胞、组织的适应和损伤

 教学目的

() 学习细胞和组织适应和损伤的概念、原因、基本病理变化

() 学习细胞和组织适应和损伤的发生机理
() 学习细胞损伤的超微结构形态改变。

 教学要求

() 掌握萎缩、肥大、增生、化生的概念,熟悉萎缩、肥大、化生的形态特征。

() 掌握常见变性的概念、好发部位、形态特征。

() 掌握坏死的基本病变、类型及其形态特征。熟悉细胞凋亡的概念、形态特点以及凋亡与坏死的区别。

() 熟悉各种变性、坏死的相互关系及其后果。

() 了解细胞损伤的原因及机理。

() 了解病理性钙化的概念及类型(营养不良性钙化及转移性钙化)。

 教学内容

(一)细胞和组织的适应性反应肥大的概念增生的概念萎缩的概念及类型化生的概念

(二)细胞和组织的损伤,细胞水肿、脂肪变性、玻璃样变性的概念、好发部位、形态变化及发生机理,病理性钙化的概念及类型(营养不良性钙化及转移性钙化)

(三)坏死的概念、类型、各型的病变特点及结局机化的概念细胞调亡的概念及形态特点。细胞损伤的原因及机理。

 

第二章 损伤的修复

 教学目的

() 学习再生的概念、各种细胞的再生潜能,各种组织的再生过程,了解细胞再生与分化的分子机制。
() 学习纤维性修复的概念和演变过程。
() 学习皮肤创伤愈合的基本过程和类型,骨折愈合过程及其影响因素。

 教学要求

() 掌握再生修复的概念,各种组织的再生潜能及再生的方式。

() 掌握纤维性修复的概念,肉芽组织、疤痕组织的形态特点及其功能。骨折愈合过程

() 熟悉各种组织(血管、纤维组织、上皮组织、神经组织、肌肉组织)的再生过程。

()了解影响再生修复的因素

 教学内容

() 修复与再生的概念,组织的再生潜能。

() 各种组织的再生能力。各种组织(血管、纤维组织、上皮组织、神经组织、肌肉组织)的再生过程

() 纤维性修复、肉芽组织、疤痕组织的概念和形态特征及其功能

() 创伤愈合的基本过程和类型。影响再生的因素。

 

第三章 局部血液循环障碍

教学目的

() 学习局部血液循环障碍的原因、类型、概念、基本病理变化、临床病理联系。
() 学习局部血液循环障碍的发生机理。

 教学要求

() 掌握淤血的概念、原因及后果,熟悉肝、肺淤血的病理形态特征及其后果。

() 掌握血栓形成和血栓的概念;血栓的类型及其形态特点和好发部位。

() 掌握栓塞概念和类型;栓子运行的途径;血栓栓塞的常见部位、栓子的来源及其后果。

() 掌握梗死概念、原因、条件和类型;梗死的形态学特征。

() 熟悉淤血、血栓形成、血栓、栓塞及梗死的区别及相互关系。

() 了解出血的病因及类型、病变和后果。

() 了解血栓的结局及对机体的影响。

教学内容

() 充血的概念、原因、病变及后果,肝、肺淤血的病变

() 血栓形成和血栓的概念血栓形成的条件、过程及形态血栓的结局及对机体的影响栓塞的概念和栓子运行途径栓塞的类型血栓栓塞及其后果梗死的概念、原因、条件和病变

第四章 炎症

 教学目的

() 学习炎症的概念、局部临床表现和全身反应、基本病理变化、组织学类型及病变特点() 学习炎症的原因、发生机理。

 教学要求

() 掌握炎症的概念和炎症局部的基本病理变化。

() 掌握的各种炎症细胞的形态特点。

() 掌握炎症的类型、各类型炎症的好发部位及其形态特征。

() 掌握炎性肉芽肿的形态特点;与炎性肉芽组织的区别。

() 熟悉各类型炎症的相互关系及其后果。

() 熟悉炎症的结局。

() 熟悉急性炎症过程(血流动力学改变,血管通透性增高,白细胞渗出和吞噬作用)及其发生机理。

() 了解炎症的原因。

() 了解炎症的局部临床表现和全身性反应。

 教学内容

() 炎症的概念,炎症的原因。炎症的基本病理变化(变质、渗出、增生)

() 急性炎症过程(血流动力学改变,血管通透性增高,白细胞渗出和吞噬作用)及其发生机理,炎症的结局

() 急性和慢性炎症的形态学分类,浆液性炎、纤维素性炎、化脓性炎、出血性炎的病变特点及区别慢性炎症的一般病理变化慢性肉芽肿性炎的概念、病因、病变特点,炎性息肉、炎性假瘤的概念

() 炎症的局部临床表现和全身性反应。

  

第五章 肿瘤

 教学目的

() 学习肿瘤的概念、肿瘤的一般形态和组织结构;肿瘤的异型性、肿瘤的生长与扩散、肿瘤的分级和分期、肿瘤对机体的影响、良性肿瘤和恶性肿瘤的区别、肿瘤的命名与分类、癌前病变、非典型增生、原位癌的概念、癌和肉瘤的区别

() 学习肿瘤的病因学、发病学;
() 学习各系统常见肿瘤的病因、发病机理,病理变化;

 教学要求

() 掌握肿瘤的概念,肿瘤性增生与非肿瘤性增生的区别。

() 掌握肿瘤的大体和组织学形态特点。肿瘤的异型性的概念和病理变化。

() 掌握肿瘤的生长方式和转移途径。

() 掌握良、恶性肿瘤区别。

() 掌握癌与肉瘤的区别。

() 掌握肿瘤的命名原则及分类。

() 掌握癌前病变、非典型增生及原位癌的概念及病变特点。

() 熟悉常见肿瘤的病理形态特点。

() 熟悉肿瘤对机体的影响。

()了解肿瘤发生的分子机制、环境致瘤因素等;癌基因的概念。

 教学内容

() 肿瘤的概念肿瘤性增生与非肿瘤性增生的区别,肿瘤的一般形态与组织结构,肿瘤的异型性肿瘤的生长及扩散(生长方式、转移途径)

() 肿瘤对机体的影响,良性肿瘤与恶性肿瘤的区别肿瘤的命名原则及分类。癌与肉瘤的区别常见肿瘤的举例:乳头状瘤、腺瘤、鳞状细胞癌、腺癌、纤维瘤、纤维肉瘤的好发部位、形态特点及生长特性

() 癌前病变、非典型增生及原位癌的概念和病变

() 肿瘤发生的分子基础、环境致瘤因素等;癌基因的概念

  

第七章 心血管系统疾病

 教学目的

() 学习风湿病、亚急性感染性心内膜炎、心瓣膜病、高血压病、动脉粥样硬化的病理变化和临床病理联系。
() 学习冠状动脉性心脏病概念、类型;心肌梗死好发部位、病理变化、并发症及后果。
() 学习风湿病、亚急性感染性心内膜炎、心瓣膜病、高血压病、动脉硬化症、心肌梗 死的病因和发病机理。

 教学要求

() 掌握动脉粥样硬化的基本病理变化和复合性病变;熟悉动脉粥样硬化的发生、发展过程。熟悉重要器官的动脉粥样硬化及对机体的影响。了解动脉粥样硬化的病因及发病机理。

() 掌握冠状动脉粥样硬化性心脏病的概念、病因及病变特点;心绞痛的概念、心肌梗死大体形态特点及对机体的影响。了解心肌梗死的合并症及冠状动脉性猝死。

() 掌握缓进型高血压的病理变化及对机体的影响。熟悉急进型高血压病的发生及病变特点。了解高血压的病因和发病机理。

() 掌握风湿病的基本病变,掌握风湿性心脏病的病变特点及后果,熟悉其与亚急性感染性心内膜的区别;了解风湿病的病因与发病机理;了解风湿性关节炎及其他部位风湿病的病理变化。

() 掌握慢性心瓣膜病的发生、病理变化及血液动力学改变。

() 熟悉心肌炎的类型及病理变化。

() 了解心肌病的概念及常见的原发性心肌病的病变特点。

() 了解心包炎、心脏肿瘤和周围血管病的病变特点。

 教学内容

() 动脉粥样硬化症的病因和发病机理、病理变化及复合病变重要器官的动脉粥样硬化及对机体的影响冠状动脉硬化性心脏病的概念、病因及病变,心绞痛、心肌梗死的发病机理、病变及心肌梗死的合并症及冠状动脉性猝死。

() 原发性高血压的类型及病理病变,缓进型高血压病的病变与后果,病因和发病机理;急进型高血压病的发生及病变特点

() 风湿病的病因与发病机理,基本病变及发展过程,风湿性心脏病的病理变化及关节炎的病理变化。慢性心瓣膜病的发生、病理变化,血流动力学的改变及临床病理联系

() 亚急性感染性心内膜炎的病因、发病机理、病理变化及临床病理联系。心肌炎的类型及病理变化。心肌病的概念及常见的原发性心肌病。

  

第八章 呼吸系统疾病

 教学目的

() 学习慢性支气管炎、支气管扩张症、肺气肿、慢性肺源性心脏病、肺的病因发病机理病理变化和临床病理联系。

() 学习细菌性肺炎、病毒性肺炎及支原体性肺炎的病因、发病机理、病理变化和临床病理联系。
().  学习呼吸系统肿瘤的病理学特点。

 教学要求

() 掌握大叶性肺炎及小叶性肺炎的病理变化、临床病理联系、并发症及二者的异同。熟悉病毒性肺炎的病变特点。了解大叶性肺炎及小叶性肺炎的病因、发病机理。

() 掌握慢性支气管炎、肺气肿及肺心病的发病机理、病理变化及其之间的关系。熟悉硅肺的病变特点,了解硅肺的病因、发病机理。了解支气管扩张的病理变化。

() 掌握肺癌和鼻咽癌的病变特征。了解肺癌及鼻咽癌的病因。

 教学内容

() 肺炎的类型细菌性肺炎的病因、发病机理、各期病变、合并症及临床病理联系病毒性肺炎的病变特点

() 慢性支气管炎、肺气肿、肺心病的病因、发病机理、病理变化及临床病理联系。

() 硅肺的病因、发病机理、各期病变特点及后果

() 肺癌及鼻咽癌的病因、常见类型、形态特征及转移途径

 

第九章 消化系统疾病

 教学目的

() 学习慢性胃炎的病因、病理变化和临床病理联系。
() 学习消化性溃疡的病因、发病机理、病理变化、结局及并发症。
() 学习病毒性肝炎的病因、发病机理、病理变化类型和临床病理联系。
() 学习肝硬化的类、病因、发病机理、病理变化和临床病理联系。
() 学习消化系统肿瘤的好发部位,病理学特点

 教学要求

() 掌握消化性溃疡的形态特征及常见并发症。了解消化性溃疡病的病因、发病机理。熟悉慢性胃炎的类型和病变特点。了解阑尾炎的病因、发病机理、类型和病理变化。

() 掌握病毒性肝炎的基本病变、临床病理类型及其各型的病理变化。熟悉病毒性肝炎的病因、发病机理。

() 掌握肝硬化的概念、发生、发展过程、常见类型及形态特征,门脉性肝硬化的病变及其临床病理联系。坏死后性肝硬化的病变及其临床病理联系。

() 掌握原发性肝癌的大体类型及组织学形态特点。

() 熟悉消化管癌的大体类型和组织学类型。

 教学内容

() 慢性胃炎的类型和病变特点消化性溃疡的病因、发病机理、病理变化、结局及合并症

() 病毒性肝炎的病因、发病机理、基本病变临床病理类型、各型的病理变化及临床病理联系

()肝硬变的概念及分类,门脉性、坏死后性和胆汁性肝硬变的病因、发病机理、病理变化及临床病理联系

() 原发性肝癌的病因、病理变化(肉眼及组织学类型)蔓延和转移、临床病理联系。

() 食道癌、胃癌、结肠癌的病因、病理变化(肉眼及组织学类型)、扩散及转移、临床病理联系。

(六)掌握胃溃疡和溃疡型胃癌的区别

 

                第十二章 泌尿系统疾病

 教学目的

() 学习肾炎的病因、发生机制及肾炎的分类。
() 学习急性弥漫性增生性肾小球肾炎、弥漫性新月体性肾小球肾炎、慢性硬化性肾小球肾炎的病理变化、临床病理联系和结局。
() 学习急、慢性肾盂肾炎的病因、发病机理、病理变化、临床病理联系和结局。

() 学习泌尿系统肿瘤的病理学特点

 教学要求

()掌握肾小球肾炎的概念、分类、基本病理变化、临床表现。掌握肾小球肾炎的主要病理类型的形态学改变、临床病理联系、转归。了解肾小球肾炎的病因、发病机制及病理类型。

() 掌握急、慢性肾盂肾炎的病变特点、发展经过及临床病理联系。熟悉肾盂肾炎的病因、发病机理和感染途径。

()熟悉肾和膀胱的常见肿瘤的特点。

 教学内容

()  肾小球肾炎概念、分类、基本病理变化;病因及发病机理各型的病理变化、临床病理联系和结局。

()  肾盂肾炎的病因、发病机理、感染途径、病理变化、临床病理联系和结局。

()  肾癌和膀胱癌的病理变化和临床病理联系。 

                 

                   第十六章  传染病

 教学目的

() 学习结核病的病因、发病机理、基本病变和转化规律。
() 学习肺结核病的类型、病变特点和临床病理联系。
() 学习常见肺外器官结核病的病变特点和临床病理联系
() 学习伤寒病的病因、发病机理、病变特点和临床病理联系。
() 学习细菌性痢疾的病因、发病机理、病变特点和临床病理联系。

(六)学习流行性乙型脑炎的病因、发病机制、病变特点及临床病理联系。              

(七)学习性传播疾病的病因、传播途径、病理变化及临床病理联系。

 教学要求

() 掌握结核病的基本病理变化。掌握原发性肺结核病和继发性肺结核病各型的病变特点及区别。熟悉肺外器官结核病的病变特点。了解其病因及发病机理。

() 掌握伤寒、细菌性痢疾、乙脑的病理变化及临床病理联系。了解其病因、传染途径及发病机理。

() 掌握淋病的病变特点;熟悉梅毒、艾滋病的病因、传播途径、基本病变及其预防。

 

 教学内容

() 结核病的病因、发病机理、基本病变及其转化规律

() 原发性和继发性肺结核病的发生发展常见类型的病理变化及临床病理联系肺外器官(肠、脑膜、泌尿生殖系统、骨与关节、淋巴结)结核病的病变特点

()伤寒病的病因及传染途径、发病机理、各器官的病理变化、临床病理联系、并发症及结局

() 细菌性痢疾的病因、传染途径、发病机理,急性、中毒性和慢性细菌性痢疾的病理变化及临床病理联系

(五)乙脑的病因、发病机制、病理变化及临床病理联系。

() 梅毒、淋病、艾滋病的病因、传染途径、病理变化、临床病理联系阿米巴病的病因、感染途径、发病机理、病理变化及临床病理联系。

 

Ⅲ  教学组织与方法

 实施机构:由第一临床学院病理学教研室执行。

 组织内容:教案、讲稿审核、集体教学备课、教学方法研究、教学手段应用。

 教学方法

  1 理论教学:采用启发式、讨论式、交换式课堂教学方式,辅助现代教育技术和传统教学手段。核心内容以讲授为主,重点内容以介绍为主,每个章节引入案例教学及PBL模式教学,启发式提问,提高学习兴趣,而一般内容以自学为主。

2 实验教学:实验分组(30/实验室),学生每个人独立操作。

3 辅导形式:辅导讲义、课堂答疑、网络查询等。

 考核办法:采用闭卷笔试,教学测量:理论考试占100%

 

Ⅳ  教学时数分配表

讲课内容

教学手段

时数

实验内容

时数

类型

绪论、细胞和组织的适应与损伤

CAI

2

细胞和组织的适应与损伤,损伤的修复局部血液循环障碍

4

验证型

损伤的修复

CAI

4

局部血液循环障碍

CAI+案例教学

4

炎症

案例教学

6

肿瘤

CAI+案例教学

6

肿瘤、炎症

4

验证型

心血管系统疾病

CAI+案例教学

4

呼吸系统疾病

CAI+案例教学

2

消化系统疾病

CAI+案例教学

4

心血管系统疾病、呼吸系统疾病、消化系统疾病

4

 

综合型

泌尿系统疾病

CAI+案例教学

2

传染病

CAI+案例教学

6

泌尿系统疾病、传染病

4

综合型

合计

40

16

 

 

附件【《病理学》理论教学大纲(供五年制本科口腔医学、预防医学等专业使用).doc已下载
关闭窗口

  地址:贵州省遵义市汇川区大连路201号 电话:0851-28608341  Email: 1530023619@qq.com  邮编:563003
 ICP备案号: 黔ICP备06003261号-2